人工智能翻译的崛起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。它速度快、成本低,工具普及程度越来越高,许多企业已经在用 AI 处理大量文本内容。
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越是重视内容质量的行业,越倾向于坚持使用人工翻译。
这些客户知道一件事:翻译这件事,不只是“把话说出来”,而是“说得对,说得准,说得好”。
AI 翻译没错,但不代表“万无一失”
我们必须承认,现在的 AI 翻译已经“能用”了。尤其是在以下几类场景中,它效率极高:
- 内部文档的初步理解;
- 跨国沟通时快速对照;
- 批量产品说明书、SKU 描述等结构化信息。
这类文本,句式简单、容错率高,AI 翻译确实能够快速胜任。
问题在于——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容错。
当你需要翻译的是:
- 一份海外合同草案;
- 一段投资协议或合规说明;
- 一封品牌宣传邮件;
- 一个即将上线的网站页面;
- 一项影响审批、监管或法律责任的重要文件……
你真的敢放心把这些内容交给 AI 吗?
高质量内容翻译,拼的不是“词对词”,而是“读者能不能看懂、信得过、做决定”
大多数机器翻译都遵循一个逻辑:逐句处理,把原文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“等效句子”。
这听起来没问题。但在实际场景中,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。例如:
- 术语处理混乱:如医疗、法律、金融等专业领域,机器对“term”的识别存在不稳定性,同一个词前后可能翻译不一致。
- 语序照搬:很多中文表达的主谓宾顺序在英文中并不成立,AI 保留结构,反而让目标语句难以理解。
- 口吻不对:中文中客气或正式的表达,AI 可能机械地翻成平淡或不合时宜的说法。
- 忽略语境和文化暗示:一个表达在本地市场可能具有隐含意义或负面联想,AI 无法预警。
翻译不是语言的等价交换,而是跨文化的有效传递。真正能打动读者、规避风险、达成目标的译文,必须是能“落地”的表达方式。
谁在坚持用人工翻译?
我们服务过的客户中,有不少在初期尝试了AI方案,后来仍选择回归人工翻译。他们大多来自以下领域:
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
涉及药品注册、医疗器械、临床试验,必须精准到每一字词,翻错一个术语可能影响审批。
法律与合规文件
合同、章程、并购协议、公证材料等对语言的严谨性要求极高,任何歧义都可能引发争议。
金融与数据报告
投资建议书、基金说明、行业分析,都是用于客户决策的关键材料,需要专业词汇和逻辑结构。
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
官网、社交媒体文案、电商产品页,决定着客户的第一印象。语言是否“对味”,决定了是否愿意留下。
他们选择人工翻译,不是因为“AI不会用”,而是知道什么内容可以省,什么内容不能出错。
AI 正在替代的,其实是“低水平的机械翻译”
这并不是说 AI 没价值,而是它会大幅挤压一些翻译岗位,尤其是以下类型的译员:
- 只会词对词翻译,不做句型重组;
- 对语境、行业背景缺乏判断;
- 不了解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;
- 翻出来的内容“没错”,但没人想读。
可以说,AI 替代的是“文字搬运”型译员,而非“语言顾问”型译员。
那什么样的翻译,AI 取代不了?
我们认为,真正有价值的人工翻译,有三项核心能力:
- 内容理解能力
不只是看懂原文,而是理解其逻辑结构、表达重点、目标受众——这决定了译文能否“对准目标”。 - 表达力
让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自然、可信、有说服力,而不是翻得别扭、重复、冗长。 - 判断力
知道哪里需要忠实、哪里可以优化、哪里需要提示客户内容风险。这种判断,是人类经验的结晶。
傲智翻译:我们如何提供“可直接使用”的译文
我们的译员团队分等级管理,其中 A 级译员具备:
- 10 年以上翻译经验;
- 累计 300 万字以上翻译量;
- 服务过律所、政府、品牌、医药、金融等高要求客户;
- 能与客户配合修订版本,理解任务目的,不只是“照着翻”。
对我们来说,“翻对了”只是及格,“能用、好用、出效果”才是合格。
AI 越强,真正优秀的人工翻译越稀缺
随着 AI 快速普及,低质量翻译将不再具备市场优势。
但高质量人工翻译,反而会因为“区分度变得更大”而更抢手。这是一种“逆势上涨”的信任价值。
- AI 能带来速度,我们带来保障。
- AI 能减少成本,我们减少风险。
- AI 能处理大量信息,我们处理真正重要的内容。
写在最后:人工翻译的未来是什么?
我们认为,它不会消失,而是会变得更专业、更聚焦、更有影响力。
对客户来说,选择人工翻译不是一个技术决策,而是一个信任决策。是你是否愿意把内容交给真正能为你负责的人,而不是“一个大概没错”的程序。
在我们看来,翻译不是工具问题,而是人对人的承诺。
这是 AI 无法复制的。
如果你正在考虑哪些内容适合 AI,哪些内容更适合人工翻译,欢迎和我们聊聊。我们不推销,但我们愿意帮你判断——值不值得翻,值不值得花钱翻,值不值得认真对待。
真正重要的内容,不该被随便处理。
而我们,正是为此而在。